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展演與社會
Performance and Society 
開課學期
109-1 
授課對象
創新設計學院  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授課教師
陳懷萱 
課號
DS5109 
課程識別碼
Z01 U044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2,3,4(9:10~12:10) 
上課地點
卓R508 
備註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91DS5109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表演(Performance)的意涵廣泛,可以包括藝術與美學的展演,比如劇場演出,音樂會,展覽與各種表演藝術活動;或者體育競賽;也可涵蓋文化的,政治的與宗教性的事件,比如各種儀式,典禮,政治演說與社會運動等等。本課程將社會作為劇場,將展演視為社會過程,探討各種團體與個人身份認同的展演。本課程會帶領學生一起探究日常生活展演性(尤其是與族群,性別,地方與國家等認同相關的展演實踐)與各種文化展演(如演唱會,運動會,劇場與儀式等)之間的關係。本課程將藉由理論及文獻案例的學習與討論, 關注展演與社會的互動性發展關係 。
  
#世界一舞台。人與人的日常相遇與邂逅,就開啟了舞台對話空間,在其中我們創造對話,看見差異,也協商共構符號及語言的意涵這堂課將社會作為劇場,將展演視為社會過程,探討各種團體與個⼈展演⾝份認同的動態樣貌,也帶領學⽣⼀起關注 #日常生活展演性(everyday performativity)(尤其是與族群、性別地⽅與國家等認同相關的展演實踐)與各種文化展演(如演唱會、運動會、劇場與儀式等)之間的關係,關注展演與社會的互動性發展關係 。

這學期的課程將拉近你與宜蘭南澳的距離:課程將會透過不同群體跨文化的共創實作,一起打開腦洞,增加「習以不為常,理所不當然」的敏感度,帶著展演視角看見文化的變與不變,探索移地學習與文化認同展演的意涵。


上課分為兩部分,前半部由老師講述分析主要概念與日常文化之關聯,後半部為討論課,由分組同學針對該週主題與閱讀作業領導提問與對話。
 

課程目標
透過閱讀理論與文獻,課堂活動,演講與討論,書寫與分析,本課程將建立學生對自身所處社會文化獨立思辯精神,並具備分析批判文化媒介有關議題的能力。本課程幫助學生反思以下問題: 1)展演如何影響我們的時間感與空間感,身份認同,以及歸屬感? 2)觀眾對展演的意義為何?展演實踐如何改變表演者的身體與角色認知? 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展演我們的身份認同?日常生活展演性怎麼影響我們展演身份認同?我們是否有可能或如何改變∕抵抗∕推翻社會賦予我們的展演角色? 4)儀式,劇場與文化展演如何與為何能讓參與者更能理解自己的認同與自身所處的社會?這些展演形式怎麼形塑想像的共同體?
 
課程要求
課程要求:
課堂參與
1. 下載上課文章印出,帶到課堂上
2. 把書念完,按時上課,不遲到不早退
3. 積極參與課程群組的互動

閱讀心得與提問
1. 針對各週指定閱讀資料任選5週提交閱讀心得與提問
2. Deadline:於該週週二中午12點前上傳至NTU COOL課程討論版
3. 長度約A4紙,新細明體12號字,單行間距,半頁到一頁
4. 不接受遲交與補交

課堂分組討論
1. 每次會有3位同學被抽到口語提出當週文章看到的3個重點(每個人6-8分鐘。)
2. 3位同學擔任桌長,負責記錄與帶領討論老師助教選出的討論課題(當週關鍵字與提問),並負責報告與分享結論
3. 桌長在課堂發的討論課題上,條列該桌討論的重點筆記,在當天結束前以拍照或打字方式上傳NTU COOL當週單元
4. 不接受遲交或補交

課程活動心得與提問
1.本課程設計了五個課程活動。參加觀察這些與「展演」相關的活動並記錄心得與閱讀文獻同等(甚至更加)重要。(請注意自身健康與安全,做好必要防疫措施)
2. 你有可能必須購票觀賞展演活動。課程活動時間包括
week 2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Hata Tmrgyax 《走,去山上》參訪
week5 到烏來觀察全國泰雅運動會
week 8 南澳參訪
week 6自由選擇觀察/參與一個宗教儀式,節慶活動或祭 典(如教會週日禮拜,酬神活動,豐年祭...等等)
week10以後可以自由選擇觀察/參與一個正在發起的集會活動(如喜宴辦桌、農夫市集,流動夜市、街頭抗議、路跑、慈善義賣會、讀書會或簽名會…等等)
3.針對五個課程活動任選二個活動提交觀察心得,內容包括定義活動主要展演者與觀眾、參與者的互動與行為模式、活動的展演元素、自身體驗的感受與思考等面向。
4. Deadline: 11/6與12/4週一中午12點前上傳NTU COOL作業區
5. doc或pdf檔,長度約A4紙,新細明體12號字,單行間距,一頁為限
6. 不接受遲交或補交

期末分組專題:原住民藝術與文化議題?
第九週11/13小組專題提案介紹:以組為單位,繳交不超過 2000字(A4,新細明體12號字,單行間距)的紙本專題提案說明,內 容包括組員姓名,專題題目與背景簡介,以及試圖要導聆的「展演節 目」是什麼(節目名稱、展演元素—主要角色、場景、情節故事設計 梗概)等等。
第十週11/20 小組專題提案約談
第十二週12/4小組提案互評:各組繳交展演提案設計(A4 兩頁:P.1 想要處理的社會議題分析;P.2 展演分鏡故事大綱
第十五週12/25節目分鏡圖設計與導聆(包括動機、分鏡圖 視角呈現等等)+D-Day成果:「展演節目分鏡圖」
期末小組專題報告5000字(Deadline: 1/15).
不接受遲交報告
抄襲是很嚴重的欺騙。如有抄襲,書面報告不計分。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包括期刊與時事評論等文獻閱讀,並輔以多媒體影音資料。每週依照課程主題指定與當代台灣社會文化有關期刊文獻資料,詳情請見課程教學進度表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及FB課程群組的參與 
5% 
 
2. 
課程自主學習作業 
5% 
 
3. 
個人任選5週課堂閱讀關鍵字、心得與提問 
10% 
 
4. 
期中小組專題草案互評 
15% 
 
5. 
課堂分組討論與整理 
15% 
 
6. 
個人任選2個此課程活動之心得與提問 
20% 
 
7. 
期末分組專題 
3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8  課程介紹--展演作為視角
Schechner, R. (1988). Performance studies: The broad spectrum approach. TDR (1988-), 32(3), 4-6.
Madison, D. Soyini and Hamera, Judith. 2006. “Introduction: Performance Studies at the Intersection.” In The SAGE Handbook of Performance Studies. Edited by Soy-ini D. Madison and Judith Hamera. Sage Publications. pp. xi-xxv.
 
第2週
9/25  博物館作為展演空間: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Hata Tmrgyax 《走,去山上》參訪--策展導聆 Yukan Yulaw Tranan Wulai )
請到新店區公所站搭乘849路公車(車程約40分鐘),8:50在烏來總站集合

陳韻文. (2015). 社區, 博物館與劇場的相遇-以 [夏日首陽. 戲劇楊逵-戲劇教育 x 導覽種子] 計畫為例. 戲劇研究, (16), 183-216..pdf
Chen, Shih-Yu (2017) Rethinking representation: shifting relations between museums and the indigenous peoples of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Inclusive Museum, 10 (3). pp. 13-22.

 
第3週
10/02  (中秋連假:不上課,請在FB社團1)用一張你家的照片來自我介紹;2)請分享你在上週參訪中印象最深刻的展出作品/觀點,並說明或提出你的好奇/想法 
第4週
10/09  (國慶日連假,不上課,請看瓦歷斯諾幹的作品--散文《飄搖的山林》與改編影片《飄搖的竹林》,繳交至少1000字心得,說明文字與影像作為展演媒介的感受差異)
飄搖的竹林《https://www.youtube.com/embed/X8BKLZzhq8Y?rel=0》
 
第5週
10/16  遊戲、運動與與展演
請到新店區公所站搭乘849路公車(車程約40分鐘),轉搭接駁車到運動場觀察體驗全國泰雅運動會(10/15-16),記錄「在現場」感受到的「泰雅/原住民文化」,連結到本週閱讀文本,你會如何詮釋與理解這場運動會?。
Bateson, Gregory. 1972. 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 In The Performance Studies Reader. Edited by Henry Bial.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p.121-131.
林文蘭 (2011)。〈棒球文化:紅土上的原住民文化展演和運動儀式〉,刊于《文化研究》第12期2011年春季,頁203-259
 
第6週
10/23  族群與文化展演
林建成. (2016). 文化場域與空間轉換中的族群展演: 以嘉蘭村魯凱族 [百合花記] 為例. 臺東大學人文學報, 6(1), 1-34.
Theodosiou, Aspasia. (2010). “What Kind of People Do You Think We Are?”: The Scenography of Gypsy Performances of Difference. Identities: Global Studies in Culture and Power, 17(4), 327-347.
 
第7週
10/30  展演、儀式與文化再現?
Turner, Victor. 1990. “Are There Universals of Performance in Myth, Ritual, and Dra-ma?” In By means of Performance: Intercultural Studies of Theatre and Ritual. Ed-ited by Richard Schechner and Willa Appe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8-18.
呂玫鍰. (2016). 遺產化過程中的媽祖進香: 儀式變遷與地方賦權的考察. Min-su ch'ü-i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 Folklore, (192).
 
第8週
11/06  展演族群地方空間--南澳參訪:11/6-7
11/6 南澳高中原專班高三學生生活的世界
11/7 穿越時空的古道踏查
 
第9週
11/13  展演日常(guest lecture:山東野表演坊團長劉尉楷)
Turner, Victor. 1982. "Acting in Everyday Life and Everyday Life in Acting." "Acting in everyday life and everyday life in acting." From Ritual to Theatre. 102-123.
秦嘉嫄. (2017). 在藝術的邊陲創作――參與式劇場《 夜市劇場》,《 夜遊》 在花蓮. 藝術評論, (33), 143-182.
 
第10週
11/20  物件作為展演媒介
陳佳利. (2010). 身障者之再現與發聲: 論 [樂生博物故事館] 之展示建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80), 287-319.
許如婷. (2017). 台灣原住民女性藝術創作: 生命故事與族群意識的再現. 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 (41), 105-146.
 
第11週
11/27  圖像敘事展演 (暫定:Guest Lecture)
郭力昕. (2016). 作為 [劇場] 的新聞/紀實攝影與社運: 以 [太陽花運動] 的照片為例. 傳播研究與實踐, 6(1), 79-115.
姚竹音. (2016). 揭開習以為常的認同與差異:[部落的呼喚] 得獎作品之後殖民批判論述分析.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教育類, 10(1), 60-85.
 
第12週
12/04  期末提案互評(一) 
第13週
12/11  展演互動的社會意涵
Crouch, David. (2002). Surrounded by place: embodied encounters. Tourism: Between place and performance, 207-218.
王婉容. (2013). 再現與重塑地方感的老人回憶劇場展演―以香港, 新加坡及台灣為例. 戲劇學刊.(17), 33-63.
 
第14週
12/18  期末提案(二)小組討論 
第15週
12/25  期末成果預演講評:班上報告—各組節目分鏡圖設計與導聆(包括動機、分鏡圖視角呈現等等): 南澳高中學生線上參與 
第16週
1/01  (元旦放假)修正提案,準備期末策展 
第17週
1/08  D-Day策展準備
1/9 D-Day 
第18週
  期末議題討論與課程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