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生活即博物的展示與實踐 Changing Museum Practice of living culture |
開課學期 |
110-1 |
授課對象 |
創新設計學院 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
授課教師 |
陳懷萱 |
課號 |
DS5221 |
課程識別碼 |
Z01 U049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五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卓R508 |
備註 |
基本能力課程。 總人數上限:20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 因應疫情前三週上課方式的注意事項:
1)加簽申請:受限於移地課程與疫情管制,這門課的人數必須限制在20人以內。我們9/13會在臺大創新設計學院的臉書粉專公告加簽表單讓想候補的同學填寫。但填寫不保證可以加簽。若加退選期間有台大同學退選,或台科大師大同學不選,才會以表單上的排序依次補上。表單填寫期間:9/13-9/17為止。我們確認釋出名額後,最慢會在9/27發放授權碼。
加簽表單連結: https://forms.gle/jB2MucTnp19U1VrVA
2)第一週上課形式:因為整個學期的課程會涉及許多分組討論互動與合作的實作環節,本課程在遵守學校防疫人數與空間規範的情況下,仍會在實體教室上課。
第一週課程事關班級發展實作互動環節,目前選課名單上的同學,除非有特殊考量,請到水源校區卓越研究大樓508教室上課。
選課名單外、想要了解課程申請加簽的同學,我們會在申請表單關閉後,在開學日寄發含有webex meeting的連結信件,讓同學在上課日可以線上了解課程。
我們在課程說明部分會使用webex meeting來單向直播,過程中恕不開放發言,現場實作互動部分就會停止連線。
3)第二週以後的上課形式:除非必要,確定會以實體課程來進行。請修課同學務必做好防疫措施來上課。
----------
這堂課將探索在後博物館視角下,博物館的創意實踐作為形塑地方社會生活的行動意涵。
一般傳統理解現代博物館為從事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推廣工作的建築物或是機構,其主要透過專業者的分工,以物件作為媒介來產生與建構知識加值。但近年來博物館在跨界跨域的蓬勃發展之中,產生許多新的意涵。廖世璋(2016)即指出,不管是包括著重時代社會議題潮流的「新博物館學」、聚焦棲地脈絡體系的「生態博物館」、凸顯個人經驗想像的「無牆博物館」或是強調多元社群實踐的「後博物館」,其都意味著博物館領域開始朝向多元化、世俗化、地方化與多樣化的發展。
尤其,在後博物館的觀點下,博物館體驗成為不同社群參與體現多元價值、眾聲喧嘩共構的過程或經驗,博物館的知識本身即來自於地方生活經驗以及反思認同,因此成為一種去中心化的地方實踐與社會參與模式。
本課程將生活博物館(living museum)概念視為一種地域設計及建構族群與地方意義的對話空間與體驗過程。其中,「創意」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創意讓我們可以藉由各種生活物件展示與實踐之道與不同人建立連結,形成對話社群。當博物館的策展與參與讓人們開始藉由圖像、書寫、各種媒材創作展現自己的創意,博物館也打開了思考與連結的可能性,讓人人都能夠賦予日常生活經驗意義,成為為自身所出社會創造與記錄歷史的一份子。
事實上,在社群媒體興起的今日,人人都在日常實踐中,在線上扮演策展人,展演與詮釋自身對所處世界的經驗意義。當線上線下的生活開始虛實難分,時間與空間交錯堆疊,對於我們理解地方文化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堂課將會透過課程將透過文本閱讀與案例討論、場域實作等方式,來探索線上展示的形式與媒介對於「轉譯」與「共創」地方知識,紀錄與分享互動體驗的意涵。
課程將透過理論的探究、文本閱讀與討論、場域實作等方式,探究在後博物館視角下,生活博物館作為地方社會實踐的意涵。我們將以宜蘭南澳為場域,透過與原專班師生合作共創,發展出生活即博物的展示實踐之道。在疫情許可的情況下,我們會以宜蘭南澳東岳部落為場域,透過與部落夥伴合作共創,發展出生活即博物的線上展示與互動對話之道。
期末分組專題將會以線上策展模式呈現。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有三個目標:
1)增進對「文化中介者」的認識與對於媒介的敏感度
2)學生會透過檢視與分析不同博物館行動實踐的脈絡,打開理解並運用社會科學理論的思辨空間
3)轉譯與表達的能力:透過課程活動訓練學生轉譯與表達的能力
|
課程要求 |
1.同學每週上課前需完成指定閱讀,並積極參與討論,充實課程百寶箱
2.同學需要全程參與場域參訪活動與實作工作坊,並繳交觀察記錄或報告
3.期末以小組為單位,同學須需要針對演講所探索的議題,針對場域參訪所接觸與理解的部落生活, 發展線上策展體驗設計的模式,可以是物件策展,可以是影音或遊戲,或是聲音場景再現。
設計重點包括:
(1)建立與創造連結與中介;
(2)具有文化敏感度;
(3)引發參與互動
4. 本課程學生需要配合課程規定與到宜蘭南澳進行性田野調查,以地方合作共學共創所得資料作為期末分組專題發展的基礎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待補 |
指定閱讀 |
待補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課堂互動參與 |
10% |
|
2. |
任選4週的閱讀心得與提問 |
20% |
|
3. |
課堂分組討論 |
10% |
|
4. |
課程參訪活動心得與提問 |
5% |
|
5. |
案例百寶箱 |
5% |
|
6. |
期末小組專題 |
5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24 |
課程定位與mindset |
第2週 |
10/01 |
物、連、網 |
第3週 |
10/08 |
日常生活作為博物館田野場域 |
第4週 |
10/15 |
地方博物館/文物館/美術館(線上)參訪 |
第5週 |
10/22 |
策展敘事與詮釋(Guest Speaker:臺史博研究員、 「離人・離島」特展策展人石文誠) |
第6週 |
10/29 |
博物館作為地域設計之道 |
第7週 |
11/05 |
參與式策展的方法與意涵 |
第8週 |
11/12 |
南澳場域參訪(週五、週六兩天一夜) |
第9週 |
11/19 |
線上個人提案+期末分組(不上課) |
第10週 |
11/26 |
線上策展體驗設計(業師分享) |
第11週 |
12/03 |
分組提案互評與分工規劃 |
第12週 |
12/10 |
期末專題製作1 |
第13週 |
12/17 |
期末專題製作2+小組meeting |
第14週 |
12/24 |
D Day 策展導覽敘事練習 |
第15週 |
12/31 |
策展內容微調與反思 |
第16週 |
1/7 |
期末座談 |
第14-1週 |
12/25 |
D-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