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經學史專題二 Seminar on Scholarly 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s(Ⅱ) |
開課學期 |
105-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中國文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張素卿 |
課號 |
CHIN7420 |
課程識別碼 |
121 M302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7,8,9(14:20~17:20) |
上課地點 |
中文研討 |
備註 |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外系人數限制:2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經學是中國傳統學術的主幹,流貫二千多年。每一時期的經學家率皆由其時代出發,詮經釋義,或針砭時弊,或安身立命,煥發出不同的思想光采。本學期為經學史專題二,針對魏晉南北朝以迄宋元明之經學史議題,擬訂若干專題,進行研讀與討論。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旨在引導研究生探究經學史的流變及其重要議題,進而思索經學的意義與研究方向。
|
課程要求 |
一、修課學生需自行閱讀劉師培、皮錫瑞、馬宗霍三家之經學史。
二、課程之進行,講授、學生報告、討論,三者並重,每次上課均須發言,學習提問,參與討論。
三、學期中需作1-2次專題報告,期末交一篇合乎學術論文標準之書面報告。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備註: 視需要另訂討論時間。 |
參考書目 |
劉師培,《經學教科書》第一冊。劉申叔先生遺書本。
皮錫瑞,《經學歷史》。光緒三十三年刊。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36。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學生書局,1982。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台北:文史哲,1988。
甘雲鵬,《經學源流考》十七卷。台北:維新(新甘氏家藏本)。甘氏自序於光緒四年。
林慶彰,《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 (下)。台北:文史哲,1992-1994。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87)》。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89。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88-1992)》。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5。
林慶彰主編,《日本研究經學論著目錄(1900-1992)》。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3。
[日本]加賀榮治:《中國古典解釋史(魏晉篇)》,東京:勁草書房,昭和39年(1964)。
簡博賢:《今存南北朝經學遺籍考》,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75。
───:《今存三國兩晉經學遺籍考》,臺北:三民書局,1986。
汪惠敏:《三國時代之經學研究》,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1。
田漢雲:《六朝經學與玄學》,南京:南京大學,2003。
章權才:《魏晉南北朝隋唐經學史》,廣東人民
|
指定閱讀 |
劉師培,《經學教科書》第一冊。劉申叔先生遺書本。
皮錫瑞,《經學歷史》。光緒三十三年刊。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36。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討論及其他平時表現 |
30% |
每周上課均須先行閱讀資料,提出問題, 作好討論之準備。 |
2. |
專題導讀(口頭報告) |
30% |
每人至少作一次專題導讀之口頭報告。 |
3. |
期末報告 |
40% |
自訂主題, 撰寫一篇合乎學術論文標準之書面報告。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0 |
課程介紹與規畫。
魏晉至唐之經學概說 |
第2週 |
2/27 |
調整放假。 |
第3週 |
3/06 |
魏晉至唐之經學概說
|
第4週 |
3/13 |
魏晉至唐之《易》學
--王弼《易注》與玄理《易》學
|
第5週 |
3/20 |
魏晉至唐之《尚書》學
--偽古文《尚書》的流傳與發展
|
第6週 |
3/27 |
魏晉至唐之《論語》學
--從何晏《論語集解》到皇侃《論語集解義疏》 |
第7週 |
4/03 |
放假日。 |
第8週 |
4/10 |
隋唐經學--二劉經說與《五經正義》 |
第9週 |
4/17 |
隋唐經學--《五經正義》 |
第10週 |
4/24 |
唐宋間之義疏 |
第11週 |
5/01 |
中唐經學之新變——啖趙陸之《春秋》學 |
第12週 |
5/08 |
魏晉至唐之經學:綜合討論
宋元明之經學概說 |
第13週 |
5/15 |
宋元明之《春秋》學 |
第14週 |
5/22 |
宋元明之《詩經》學 |
第15週 |
5/29 |
調整放假。 |
第16週 |
6/05 |
宋元明之《四書》學
|
第17週 |
6/12 |
明清之官修經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