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戰後臺灣短篇小說選讀 Selected Readings of Postwar Taiwan Fiction |
開課學期 |
106-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張俐璇 |
課號 |
TwLit1033 |
課程識別碼 |
145 1043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6,7,8(13:20~16:20) |
上課地點 |
博雅310 |
備註 |
臺灣大學聯盟選課限3名。A1:文學與藝術 總人數上限:4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62TwLit1033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二十世紀初,無論是中國新文學,抑或是臺灣新文學,短篇小說皆以「現代」之姿,取得嶄新的發展。中國五四時期,有胡適讚賞「短篇小說」是「最經濟的手段」;臺灣日治時期,有賴和、張我軍對「現代小說」寄與社會革新的期待。一九六〇年代,臺灣學院派以「新批評」方法「細讀」短篇小說;一九七〇年代兩大報文學獎設立以來,短篇小說更一直是徵文的常設項目;時至2012年,亦有《短篇小說》雙月刊的創辦。
不同於傳統的小說研究,多作者論導向或小說議題的關注;本課程企圖呈現出形塑短篇小說的生產機制,並帶入臺灣文學史脈絡的參照,分由「期刊雜誌」、「報紙副刊」與「文學獎」,介紹戰後臺灣短篇小說的外緣生產機制,以及文本內部如何表現生活、回應怎樣的時代課題。
|
課程目標 |
(一)培養小說鑑賞、文本分析的能力。
(二)認識文學外緣生產機制,以及內緣的書寫策略。
(三)理解臺灣小說表現與戰後政治社會的聯繫關係。
(四)提升對族群、性別、語言等多元認同與尊重的能力。
|
課程要求 |
加簽說明:
第一週,開放加簽登記
第二週,確認加簽名單
第三週,請帶加簽單到課堂,辦理人工加簽。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備註: 歡迎來信預約 |
參考書目 |
待補 |
指定閱讀 |
教師自編講義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7 |
課程導論 |
第2週 |
3/6 |
《台灣文化》與呂赫若〈冬夜〉 |
第3週 |
3/13 |
《文學雜誌》與林海音〈蟹殼黃〉 |
第4週 |
3/20 |
《文學雜誌》與張愛玲〈五四遺事〉 |
第5週 |
3/27 |
五〇年代報紙副刊研究論壇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景美人權文化園區」 |
第6週 |
4/3 |
溫書假 |
第7週 |
4/10 |
《現代文學》與白先勇〈遊園驚夢〉 |
第8週 |
4/17 |
《現代文學》雙月刊與歐陽子〈最後一節課〉、〈素珍表姐〉 |
第9週 |
4/24 |
課程調整週 |
第10週 |
5/1 |
《文學》季刊與黃春明〈青番公的故事〉 |
第11週 |
5/8 |
《文季》文學雙月刊與陳映真〈山路〉 |
第12週 |
5/15 |
《中央日報》副刊與夏烈〈白門,再見!〉 |
第13週 |
5/22 |
《聯合報》副刊與李潼〈相思月娘〉 |
第14週 |
5/29 |
兩大報文學獎概說 |
第15週 |
6/5 |
聯合報文學獎與袁瓊瓊〈自己的天空〉 |
第16週 |
6/12 |
時報文學獎與黃凡〈賴索〉 |
第17週 |
6/19 |
吳濁流文學獎、《台灣文藝》與鄭清文〈三腳馬〉 |
第18週 |
6/26 |
期末考(筆試,Open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