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女性主義與法律
Feminism and Law 
開課學期
100-2 
授課對象
學程  婦女與性別研究學程  
授課教師
陳昭如 
課號
LAW2021 
課程識別碼
A01 2039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3,4(10:20~12:10) 
上課地點
法1302 
備註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4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02FLaw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歷經婦運多年的努力,立法院終於在2002年通過兩性工作平等法(現更名為「性別工作平等法」),於2003年開始施行。為了強調並鼓勵兩性共育與分擔照顧責任,這部法律賦予女性和男性勞動者相同的育嬰與家庭照顧假的權利。然而,根據勞委會的統計,自從2002年3月實施育嬰假以來,男性僅佔所有申請育嬰假者申請者的4%左右。而從2009年開始實施的育嬰留職津貼,申請者中也有八成五為女性。同樣也是在婦運長年的努力之下,2007年立法院通過另一項重大的立法變革,子女原則上從父姓的規定被廢除了,父母得自由以書面約定子女從母姓或從父姓,約定不成者,以抽籤決定之。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從新法施行的2007年5月以來,約定從母姓者僅佔所有父母約定中的1.35%左右。換言之,法律雖不再強制子女應從父姓,但「約定」從父姓仍是常態;父親與母親享有相同的育嬰與照顧假權利,但主要仍是女人為了育嬰與照顧而請假。
上面的兩個例子說明了這些年來女性主義法律改革的大幅進展,但也顯示了去性別化的法律改革在實踐上的有限性,特別是彰顯了自由女性主義法律改革的困境:在性別不平等的現實中,形式上中性的權利被性別化地行使。這門課的目的,即是希望透過理論與實踐的交叉思辯,來探究女性主義與法律的關係,一方面瞭解法律如何反映並形塑性別權力關係,另方面也思考女性主義理論與運動如何可能改變法律、從而改變社會、改變生命的樣貌。換言之,我們將由女性主義的在地觀點來思考法律的多種可能樣態:作為分配協商資源與權力的機制、發聲與論辯的場域、追究責任的機制、權威的形式、規範的表達方式…。我們將首先對於不同女性主義法學的流派做一簡單的概覽,並從大法官解釋的性別平等審查標準來思考不同的性別平等理論,其次則就參政、教育、勞動、婚姻與家庭、親密暴力、性侵害、性騷擾、性言論、跨國遷移等領域分別進行探究。本門課程的探討對象是臺灣,但將適度帶入國際視野的思考、以及國際女性人權的關懷。
 

課程目標
瞭解女性主義與法律的關係並運用於日常生活的批判實踐及法律的學習中 
課程要求
這不是一門老師負責講課、同學負責聽講抄筆記的課程。本課程非常重視同學們對於女性主義與法律議題的關懷與熱誠,以及將此熱誠表現在積極參與討論、課程網站討論、期中作業以及期末考試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一 15:30~17:30 
指定閱讀
見每週進度 
參考書目
1.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1996)
2.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1999)
3. 朱蒂思.貝爾(Judith Baer)著,官曉薇、高培桓譯,法律之前的女性:建構女性主義法理學(台北:商周,2000)
4. 凱瑟琳•麥金儂(Catharine A . MacKinnon)著,賴慈芸等譯,性騷擾與性別歧視:職業女性困境剖析(台北:時報,1993)
5. Catharine A. MacKinnon, 邵允鐘等譯,《言語不只是言語》(台北:博雅書屋,2010)
6. Rosemary Tong著、刁曉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1996)
7. Allan Johnson著、成令方等譯,性別打結:拆解父權違建(台北:群學,2008)
8. 民間司改會,傷害我的是最親密的人∼家庭暴力危機與因應(台北:商周,200)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末考試 
40% 
可參考書面資料的課堂考試 
2. 
期中作業 
30% 
兩次字數約1500-2000的作業 
3. 
課堂討論 
20% 
至少繳交四次課堂討論意見,約200字,於課後繳交或於當日12點之前發表於課程討論版 
4. 
出席狀況 
1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課程介紹 
第2週
  [回首來時路:台灣婦運法律改革的歷史]

.陳昭如,〈創造性別平等,抑或與父權共謀?關於臺灣法律近代西方法化的女性主義考察〉,《思與言》,第40卷第1期(2002),頁183-248
.陳昭如,〈改寫男人的憲法:從平等條款、婦女憲章到釋憲運動的婦運憲法動員〉(出版中)
 
第3週
  [女性主義法學的理論流派]
.陳昭如,〈受害者或加害者?初探女性主義法學中的受害者政治〉,收於殷海光基金會主編,《自由主義與新世紀台灣》(台北:允晨,2007),頁373-420
.雷文玫,〈建立女性在法律體制裡的主體地位〉,朱蒂思.貝爾(Judith Baer)著,官曉薇、高培桓譯,《法律之前的女性:建構女性主義法理學》(台北:商周,2000),頁19-43
 
第4週
  [大法官解釋中的性別平等]
.陳宜倩,〈法律體系中性別平等論述的生產與實踐初探--以大法官解釋為例〉,《全國律師》,第10卷第5期(2006),頁44-58。
.李立如,〈司法審查之表述功能與社會變革:以性別平等原則在家庭中的落實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7卷第1期(2008),頁31-78
 
第5週
  [女人為女人?女性參政與平等原則]
.楊婉瑩,〈由民主代議政治的的理論與實踐檢視性別比例原則〉,《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3卷第3期(2001),頁205-244。
.姜貞吟,〈女性作為政治行動者:台灣女性參政圖像的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6期(2009),頁277-316
.蔡宗珍,〈性別平等與女性保障名額制度〉,司法院主辦,《司法院大法官九十五年度學術研討會:憲法解釋與平等權之發展》(下冊),2006年12月9日。
 
第6週
  [性別隔離與教育平等]
.黃昭元,〈純男性軍校與性別歧視--評United States v. Virginia一案判決〉,《歐美研究》,第33卷第3期(2003),頁461-539。
.陳婉琪、許雅琳,〈重探高等教育科系性別隔離的影響因素:技職與學術取向教育之對比〉,《台灣社會學刊》,第48期(2011),頁151-199。
 
第7週
  春假 
第8週
  [解構養家的男人/持家的女人:勞動法拆解不平等性別分工]
.張晉芬,《勞動社會學》,頁217-266(2011)。
.劉梅君,〈超越「保護」與「限制」的女性主義爭辯:以「勞動基準法」女性夜間工作及延長工時規定為例〉,《政大勞動學報》,第21期(2007),頁55-90。* 第一次作業
*討論第一次作業
 
第9週
  [姓不姓由你?挑戰父權]
.彭渰雯、洪綾君,〈為何從母姓?夫妻約定子女姓氏的影響因素調查〉,《女學學誌》,第28期(2011),頁1-54。
. 陳昭如,〈在棄權與爭產之間 —— 超越被害者與行動者二元對立的女兒繼承權實踐〉,《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8卷第4期(2009),頁133-228
.李立如,〈婚姻家庭與性別平等—親屬法變遷的觀察與反思〉,《政大法學評論》,第95期(2007),頁175-277。
 
第10週
  [婚不婚由你?挑戰異性戀特權]
.陳宜倩,〈改寫異性戀霸權腳本?--通姦罪與罰之女性主義法學透視〉,《世新法學》,第2卷第1期(2008),頁1-42。
.陳昭如,〈婚姻作為法律上的異性戀父權與特權〉,《女學學誌》,第27期(2010),頁113-199。
 
第11週
  [義務役的母職與志願役的父職]
.雷文玫,〈界定為人父母的資格〉,收於台灣人權促進會,《2002台灣人權報告》(台北:前衛,2003)
.官曉薇﹐〈反身的凝視:台灣人工流產法制及其法社會背景分析〉,《思與言》,第47卷第4期(2010),頁135-190。
 
第12週
  [親密暴力與法律對策]
.謝如媛,〈刑法規範下的家庭秩序〉,《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5卷6期(2006),頁291-329
.李佳玟,〈女性犯罪責任的敘事建構- 以鄧如雯殺夫案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4卷第6期(2005),頁1-56
.鄧如雯、趙炎冰殺夫案判決
 
第13週
  [強暴:插入的迷思]
.李佳玟,〈近年來性侵害犯罪之刑事政策分析--從婦運的角度觀察〉,《中原財經法學》,第14期(2005),頁41-114。
.王曉丹,〈聆聽「失語」的被害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0期(2010),頁155-206
 
第14週
  [騷擾或玩笑?性管制或性自主?]
.凱瑟琳•麥金儂(Catharine A . MacKinnon)著,賴慈芸等譯,《性騷擾與性別歧視:職業女性困境剖析》(台北:時報,1993),頁47-88。
.陳素秋,〈女性主義轉移法律公、私界線之實踐台灣的性騷擾立法探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6期(2009),頁7-55。
.蔡宗珍,〈性騷擾事件之法律適用與救濟途徑之分析-以公務人員間之性騷擾事件為中心〉,《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77期(2011),頁39-80。
*討論第二次作業
 
第15週
  [看不看由你,性不性由你?]
.陳昭如,〈導讀:言語的力量〉,收於Catharine A. MacKinnon, 邵允鐘等譯,《言語不只是言語》(台北:博雅書屋,2010),頁7-31。
.彭渰雯,〈基層員警取締性交易的執行研究:批判性詮釋途徑之應用〉。 《公共行政學報》,第 28 期(2008),頁 115-151。
.大法官釋字第666號解釋理由書與意見書

 
第16週
  教師出國開會,停課一次 
第17週
  [跨國婚姻與外傭現象]
. 藍佩嘉,《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臺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2008),頁53-89。
.陳昭如,〈性別與國民身分--台灣女性主義法律史的考察〉,《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5卷第4期(2006),頁1-103
.郭書琴,〈逃家的妻子,缺席的被告?外籍配偶與身分法之法律文化初探〉,《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2期(2007),頁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