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人權與正義 HUMAN RIGHT AND JUSTICE |
開課學期 |
98-1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蔡宗珍 |
課號 |
LAW4240 |
課程識別碼 |
A01 5035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法2101 |
備註 |
A45:哲學與道德思考、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領域。 總人數上限:12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81_HRaJ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人權可以有各種不同的類型與面貌、內涵,分別代表了人作為個人、家庭社會等群體、政治共同體(國家)、以及族群與國際社會成員等不同身分關係下的不同需求,例如自由與平等權、參政權、社會權、環境權等,各種各樣的人權需求與主張往往並非兼容並蓄、並行不悖的,相反地,不同種類或不同主體所主張之人權常常是緊張、衝突且未必得以併存的。在人的群體中,究竟哪些人權需求與主張、各應以何種方式與相對關係而予以滿足或實現,首先須仰賴強行性法制(包括一部分的國際條約與各國憲法、法律)的價值取捨與決定,其次則是據以實現法治之紛爭解決者—司法—在個案中的衡量決定。在此等過程中,「正義」成為人權之認定與實現的核心指標,正義的圖像與其內涵也實質且具體地彰顯了人權主張的正當性。問題是,正義在哪裡?什麼樣的需求滿足才是應該支持的「正義」?——「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是正義嗎?不擇手段地探知真相或威迫不法者認罪是正義嗎?為了國家安全或某特定人的生命安全而限制言論發表或新聞報導,是正義嗎?以刑事手段懲罰應身心痛苦不堪的病人請求而協助其自殺者,是正義嗎?…很顯然地,正義非僅一端,亦無固定不變的正義觀,在到達「正義」的彼岸前,必須面臨許多價值選擇可能的評斷與艱難抉擇。
本課程擬選定四大人權與正義議題,即刑事司法人權(包括死刑問題之探討)、言論自由、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生死抉擇權(安樂死、墮胎、器官移植)與族群正義與原住民人權作為課程進行之主軸,藉由國內外相關案例故事引導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思考架構,並以多元活潑的課程進行方式,引領學生思考討論人權的理念與內涵,尤其著重於探討具有衝突性之邊際情境下,自我與群體價值與定位的相互關係、調和並存的可能性與路徑,希望以此方式不斷探索正義之所在。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同學廣泛地認識、關懷人權與正義問題,並進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因此課程著重於引導修課同學自主性的討論,不以教師講授為主,課程最後將要求修課同學以分組方式各自提出課堂尚未討論過或未深入討論過的人權議題,自行進行思考剖析,並與其他同學分享心得,藉此擴大同學思考的腹地與深度。 |
課程要求 |
1.本課程將採取觀看影片、紀錄片、邀請專家學者演講與討論、分組討論並共同辯論、研讀指定書籍資料、參觀法院監獄等處所的多元方式進行,因此強烈要求修課同學應積極參與課程所有活動,並積極表達意見。
2.本課程以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情形、個人心得報告以及期末小組報告作為主要考評方式。修課學生應於第一次上課時進行分組,每組同學應於每週指定時間在助教引導下進行主題討論,並參與課堂共同討論。評分時將高度考量各組同學對於課程主題所指定教材的準備與討論程度。
3.本課程除由教師及助教依據學生分組討論與課堂表現評分外,另採行修課同學共同參與評分的評量方式。於學期最後四週(視修課學生人數而定,原則上一週一組),由各組同學分別上台報告其學習心得以及人權與正義的案例觀察報告,其餘同學、TA、老師參與評分。藉此方式,希望激勵同學用心投入本課程,並建立責任感。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備註: 請以email約定來訪時間 |
參考書目 |
1.相關大法官解釋文與解釋理由
2.《大法官,給個說法!》,司改基金會,台北,2003年1月,商周出版社。
3.《正義的神話》,Gerry Spence著,江雅綺譯,2001年11月,商周出版社。
4.《變遷中的正義》,Ruti G. Teitel著,鄭純宜譯,2001年10月,商周出版社。
5.上課時指定資料 |
指定閱讀 |
A. 書籍
(1) 《大法官,給個說法!》,司改基金會,台北,2003年1月,商周出版社。
(2) 《正義的神話》,Gerry Spence著,江雅綺譯,2001年11月,商周出版社。
(3) 《變遷中的正義》,Ruti G. Teitel著,鄭純宜譯,2001年10月,商周出版社。
(4) 《隱私的權利》,E. Alderman/ C. Kennedy著,吳懿婷譯,2001年2月,商周出版社。
(5) 《雖然他們是無辜的》,Michael L. Radelet等著,2000年,商周出版社。
(6) 《大法官之旅》,琳達•葛林豪絲著,胡蕙寧譯,2007年4月,先覺出版社。
(7) 《正義的界限》,Martha C. Nussbaum著,徐子婷、楊雅婷、何景榮譯,2008年5月,國立編譯館、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
(8) 《水泥中的金髮女子》,麥可•康納利著,聯經出版社。
(9) 《貝納德的墮落》,泰絲•葛里森著,春天出版社。
(10) 相關大法官解釋文與解釋理由以及其他上課時指定閱聽的文獻資料
B.視聽資料
(1) 刑事司法人權相關影片:綠色奇蹟(死刑問題)、破綻、逍遙法外、監獄淌血、驚聳、無罪的罪人
(2) 墮胎問題:天使薇若妮卡
(3) 安樂死問題:點燃生命之海*
(4) 新聞自由:晚安,祝你好運*
(5) 職場歧視與同志問題:費城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個人心得作業 |
40% |
|
2. |
期末小組報告 |
20% |
|
3. |
課堂表現 |
4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09/14 |
課程整體說明:課程介紹、介紹課輔助教、分組 |
第2週 |
09/21 |
基本理念的介紹與討論:(1) 人權是什麼?有哪些人權? (2) 什麼是正義?人權與正義有什麼關係?(3) 刑事司法人權的認識 |
第3週 |
09/28 |
刑事司法人權(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1)共同觀看紀錄片「島國殺人紀事」;(2)黃志成的故事:8次死刑,9年羈押,一紙無罪;(3)小組討論重點: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正當程序之保障,毒樹毒果,無罪推定原則,不自證己罪原則,自白效力之限制 |
第4週 |
10/05 |
刑事司法人權:(1)小組討論重點:檢警調、法官、律師的角色分工與制度意義;(2)邀請林忠義檢察官演講,講題:犯罪偵查程序中的人權與正義 |
第5週 |
10/12 |
刑事司法人權(認識法庭與刑事審判程序):校外教學—參觀法院與開庭情形(台北地方法院、士林分院、台北高等法院) |
第6週 |
10/19 |
刑事司法人權:(1)小組討論重點—以受刑人人權與死刑問題為中心
(2)懲罰正義與人權界限(教師主講)
|
第7週 |
10/26 |
刑事司法人權:小組綜合討論與教師帶領共同思考 |
第8週 |
11/02 |
校外教學:參觀桃園龜山監獄 |
第9週 |
11/09 |
生死抉擇權:共同觀看影片—「點燃生命之海」;問題整理與思考 |
第10週 |
11/16 |
生死抉擇權:(1)小組討論重點:安樂死;(2)法制與個人生死抉擇權;(3)小組討論重點:墮胎問題
|
第11週 |
11/23 |
新聞自由、言論自由與隱私權:(1)問題整理與思考(教師主講);(2)小組進行主題討論 |
第12週 |
11/30 |
新聞自由、言論自由與隱私權:(1)共同觀看影片:「晚安,祝你好運」;(2)族群正義與個人權利、集體權利問題 |
第13週 |
12/07 |
族群正義與原民人權:(1)小組討論重點:原住民人權的內涵與衝突面向;(2)邀請原民權工作者與同學座談 |
第14週 |
12/14 |
各組專題報告與共同討論 |
第15週 |
12/21 |
各組專題報告與共同討論 |
第16週 |
12/28 |
各組專題報告與共同討論 |
第17週 |
01/04 |
各組專題報告與共同討論 |
第18週 |
6/16 |
期末考週 |